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江西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3世界VR产业大会在江西南昌召开。在10月19日下午举行的主论坛上,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刘贤刚发表了题为《虚拟现实产业标准化建设》的演讲,他表示,近几年,虚拟现实标准化和测试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但还面临一些行业痛点,需用标准化手段来支撑产业链短板的突破。
产业发展对虚拟现实标准化提出更多需求 虚拟现实是新兴领域产业,发挥好标准的支撑作用是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虚拟现实的标准化工作。
刘贤刚介绍,2018年,工信部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六大重点任务,其中一个任务就是构建标准规范体系。2022年发布的《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年)》提到了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虚拟现实综合标准体系。今年,由工信部牵头、四部门联合发布的《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主要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重点,特别强调了研制虚拟现实等电子信息标准,并明确了具体的任务。
“当前,虚拟现实产业进入新的发展窗口期,虚拟现实硬件设备持续创新升级,软件平台及应用场景不断拓展,虚拟现实内容日渐丰富,对虚拟现实标准化提出了更多需求和更高要求。”刘贤刚表示。
在硬件设备方面,随着芯片、显示器等关键部件的技术提升及光学传感器等新型元器件的应用推广,国内外VR显示终端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性能水平并逐渐向轻薄便携方向发展;同时,国内外企业也在积极探索手势识别、眼球追踪等新型交互方式在产品中的应用。
在软件平台及应用场景方面,国内外已有多家公司推出了自己的SDK或工具包,使得开发者可以更方便地进行内容开发和制作,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VR引入到教育培训、医疗健康、文化旅游等方面,拓宽了其应用范围。
在虚拟现实内容方面,多样化的游戏类型、丰富的影视娱乐节目、沉浸式的社交互动和多样的艺术展示等丰富多样的虚拟现实内容出现在市场,满足不同的消费群体需求。其中游戏内容是VR市场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从七方面构建虚拟现实标准体系 “近几年,虚拟现实标准化和测试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刘贤刚分享了一组数据:截至2022年年底,我国已经发布的虚拟现实相关国家标准21项、行业标准18项、主要团体标准43项。刘贤刚进一步指出,这些标准涵盖了基础通用、内容生产、内容分发、内容呈现与交互、测试与质量评价等产业链环节,其中包括了我国牵头的国际标准、VR产品国家标准、VR音频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
刘贤刚通过今年9月发布的《增强现实产品质量分析报告(2023年版)》,分析了增强现实产品目前技术上的优点或者面临的短板。他举例说,在亮度适应性方面,包括中心点亮度、平均亮度和高度均匀性等指标,在选取三个不同场景下的波动还是比较大的,说明产品对光线的适应性还有进步空间。
“我们梳理了目前虚拟现实产业链面临的问题,还需用标准化手段来支撑产业链短板的突破。”刘贤刚表示,“不同厂商之间无法兼容互通、数据传输格式不统一、成本高昂、人才短缺仍是行业痛点。”
为此,针对虚拟现实产业链基础通用、内容生产、内容分发、内容呈现与交互、行业应用五部分,以及贯穿整合产业链环节的安全测试和质量评价两部分,构建了虚拟现实标准体系。具体来说,基础通用标准包括术语与定义、参考模型、编解码;内容生产标准包括内容采集设备、采集方法、数据处理,以及内容制作和编辑关键技术;内容分发标准包括聚合平台内容、分发传输、运营业务平台等;内容呈现与交互标准包括多形态虚拟现实终端设备,以及手势识别、脑机接口等用于人机交互的设备产品及系统标准;测试和质量评价标准包括画面、音质、用户体验等评价方法。同时还制定了行业应用标准,促进虚拟现实与各个行业更好地结合。
刘贤刚表示,下一步,虚拟现实标准化工作思路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持续完善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虚拟现实标准体系;二是在内容制作和生成领域围绕三维建模、沉浸式媒体编码、数字人等重点方向开展标准研制;三是推动产业广泛参与标准化工作;四是大力推进行业融合应用;五是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包括在ISO、IEC、ITU、IEEE等主流国际标准组织中提出标准方案建议,为国际标准化工作作出中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