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英寸以下大有作为 12英寸建线时机不到

类别:新闻资讯  出处: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  发布于:2006-08-31 10:01:24 | 808 次阅读

随着新增集成电路生产线的建成投产,以及原有生产线的增资扩产,我国的集成电路制造业一直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今年以来,半导体制造企业受惠于市场的好转,开工充足,满负荷运转。尽管如此,仍有一些负面的结论和预测不绝于耳,为此,中国电子报记者就国内半导体制造业的现状和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采访了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IC分会理事长王国平。 
  主要制造企业满负荷运转本土企业12英寸建线时机不成熟 
  记者:从产业规模、发展速度等方面来看,今年以来我国半导体制造业取得哪些明显的进展? 
  王国平:今年整个半导体产业形势都比较好,主要半导体企业业绩都不错,据我了解,无论中芯国际还是其他制造企业以及封装企业都处于满负荷的状态。 
  今年的半导体制造业发展有两个特点,一是整个产业规模增长比较快,增长幅度会超过20%,这一方面是因为前几年半导体制造业的投资强度比较大,另一方面是今年的市场好,潜能得到充分释放,当然确切的增长速度的数字还要看年底的统计。二是技术工艺水平会有比较大的提升,包括制造水平、封装水平和产品的水平。 
  记者:从范围来看,集成电路制造已经进入12英寸时代,12英寸生产线的建设不断升温。国内继中芯国际已建成12英寸线之后,也有一些企业和地方表示要建12英寸线,您对此怎么看?中国能否融入或者说追赶上12英寸线的潮流?国内建12英寸线有哪些机遇和风险? 
  王国平:从范围12英寸线的建设情况看,更多的是市场和技术因素的驱使,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内在的追求。而国内的12英寸生产线建设则带有一定的政府和政治色彩,这种现象值得警惕。 
  支持12英寸线的成功运营需要多种要素,要有市场驱动,还要有技术、人才、资金、管理和各种各样的配套支持,我们必须正视我国半导体产业与发达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差距,从我们目前的产业发展现状来看,无论哪个因素都不成熟,与12英寸线的要求都有距离。 
  中芯国际建设12英寸线是因为中芯国际是特殊的完全国际化的企业,是生存法则和发展规律使然。国内建设生产线,不论是12英寸还是8英寸,都要非常理智地去看,不能脱离实际拼命地去追求高技术。高技术、高水平意味着高风险,尤其是政府不应该去做那些不应该由政府去做的事。这几年国内半导体产业发展得这么好,是由于政府出台了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但更多的内在发展动力还是源于企业。政府的主要责任在于营造适于产业发展的环境,而不应介入和操作属于企业运作层面的事情。 
  从总体看,目前国内企业建12英寸线的时机还不成熟。每个行业都有基本的判断准则和发展的潜在规律,这不是用文件可以描述出来的,由国际投资者评价可能更为公正、客观。 
  8英寸以下仍有作为产品定位为关键 
  记者:中国的集成电路制造业目前还是以8英寸和6英寸线为主,这些生产线还有多大的生存空间,未来将走向何方? 
  王国平:目前半导体产业处于多代共存的格局,半导体产业非常完整,其产品也分为高中低档,对技术要求呈梯次状分布。12英寸是前沿的半导体技术,往往应用于的数字集成电路,但8英寸和6英寸生产线在国内仍有比较大的生存空间,还将大有作为。分析国内目前的市场和产业实际,别说8英寸、6英寸,就是4英寸生产线都还很有文章可做,只要你把产品定位做好,并形成有特色的、专有的工艺,就会非常有作为。 
  的技术不一定有的回报。对于世界上技术驱动型的企业,只有采用的技术,才能巩固其竞争优势,尤其是针对数字领域的新产品只有采用12英寸生产线,才能实现功能和性价比的提升。从当前国内实际的效益和投资回报率来看,6英寸线高于8英寸线,再过几年8英寸线有可能超过12英寸线。 
  对企业来说,关键的不是生产线水平有多高,关键是做什么、怎么去做,把生产线水平与做什么、怎么去做结合起来,才能确定做什么产品用什么技术,这涉及到企业的市场定位。举例来讲,如果要做的数字产品必须用12英寸生产线,如果模拟技术为主,6英寸和8英寸线就可以了。 
  当然半导体技术今后总体的发展趋势会以12英寸为主流技术。事实也是如此,的半导体技术是向12英寸发展,但目前的主导生产线还是8英寸,6英寸生产线也不少。我们在不同的阶段必须采用不同的制造技术,但技术提升发展是必须永远要去做的,因为产品在不断提升和发展。 
  建线是否过热由市场评价纳科停产与泡沫无关 
  记者:有资料显示,目前至少有12个地方政府希望建集成电路生产线,中国的集成电路生产线建设是否过热? 
  王国平:每个省市都应该有独特的定位。假如各个省份规划都差不多的话,这是不符合实际的。省市的发展规划应该发挥自己的长项。我不知道要建生产线的12个地方政府是哪些,但可以肯定的是,其中有的具备建线条件,有的不具备,即使在半导体产业发达的美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生产线的建设也不是遍地开花。 
  至于说生产线建设是否过热,也说不上。目前国内生产线的数量与国内市场的容量相比其实并不多,问题是更多生产线的建设我们有没有消化能力,包括市场、人才支持、资金资源、动力供应、产业配套、物流等等。生产线建设是否过热,应该让市场去评价。现在迫切的是要尽快建立起一套市场调控的机制。 
  记者:近,常州纳科的停产到阜康国际陷入困境,之前也有许多类似的情况,这是否意味着我国的集成电路制造业已产生泡沫? 
  王国平:这不是泡沫的问题,而是其具备的资源不具备支持该项目的条件。 
  记者:随着集成电路制造向中国的转移,以及台湾逐步放松对内地建厂的限制,国内集成电路制造业的格局会发生什么变化? 
  王国平:抢摊中国内地是国际大半导体公司必然要走的路,他们一定会这么做,这将使竞争加剧。因此,我们的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更应该定好位,更不应该介入生产线建设的事宜,否则风险会越来越大。中国本土市场国际化已经是一个不可阻拦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国内企业要注重培养自己的竞争力,要避开竞争对手的锋芒,产品定位形成特色。 
  从另一角度看,中国的半导体产业也会迎来新的机会,特别是对设计业和封装业。如果国内能提供更多的制造工艺平台,设计公司的选择会更多、更便捷、更有利于加快发展;而对封装业来说,国际生产线的转移会为封装带来更大的市场,我始终认为,切入封装业,融入世界市场现在仍是很好的时机。当然对材料和设备等配套产业机会也会增加,但还要看企业自己做得怎么样,或者说,能不能真正地实现国际化。 
  自主创新需要积累耐心设备材料水平有待提高 
  记者:资金、技术、人才、客户是一条集成电路生产线成功运营的几大因素,从目前我国的现状看,哪些是弱项,是急需下大力气解决的? 
  王国平:这几个要素都很重要。资金不是太大的问题,有好的机制人才也可以找到,现在关键的要素是技术和市场。技术一直是国内半导体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市场也确实是很大的问题。 
  国内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门槛非常高,这次华润微电子与星科金朋的合作,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半导体企业国际化的难度。这有很多原因,一方面是客观上我们的经验少、基础弱,而另一方面是由于有的企业不讲求信用和质量,造成了国际大公司对国内企业的不信任。 
  记者:我国集成电路制造业技术创新的状况如何?自主创新对提升我国集成电路制造业竞争力有何作用? 
  王国平:非常弱,不论是从工艺开发还是工艺整合的能力都非常弱。目前国内还没有集成电路主干技术,我们还没有这样的能力,我们能开发的只有辅助技术和在购买的平台上进行完善的技术。半导体工艺技术的自主创新非常重要,要想取得成效,必须注重积累。虽然我们目前的水平还比较低,但经过努力形成能力后,自主创新速度会加快。 
  开发集成电路制造成套技术非常困难,要花很多年的时间,但国内往往对此创新长期支持不够,也缺乏耐心,这也是的问题。半导体产业是一代设备,一代技术,一代产品,很多单项技术也固化在设备里,有了设备就有了基本的单项工艺,制造厂更多是要做工艺集成的工作。 
  记者:设备和材料一直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瓶颈,处于整个产业链的中间环节。集成电路制造业,如何进一步加强与设备材料业的合作,加快整个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 
  王国平:上下游的合作强制是没有用的。国产材料、设备要能满足需要,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是合作的前提。对设备来说,我相信样机能做出来,但问题是能否经受大生产的考验,有没有售后服务的稳定支持;对材料来讲,也要看能否保证长期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国产设备和材料虽然具有价格优势,但如果设备和材料发生质量问题,对制造企业来说是得不偿失的。关键是我们的材料和设备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真正达到国际的标准。 
  半导体制造业和设备业代表了一个国家综合生产力发展水平,设备是各种新技术的集中体现和应用。在我国制造业还没有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前提下,也不可能开发出工艺先进、质量可靠、性能稳定的满足半导体生产要求的设备。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稿件以电子文档的形式交稿,欢迎大家砸稿过来哦!

联系邮箱:3342987809@qq.com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出处:维库电子市场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维库电子市场网,转载请必须注明维库电子市场网,https://www.dzsc.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出处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出处,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热点排行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