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掘金者的“囚徒困境”

类别:其他  出处:SEMI  发布于:2008-10-13 11:57:15 | 1272 次阅读

  光伏产业里,每一家都选择规模性扩张,为了寻求自身的利益,而不关心其他参与者的利益。这是每个参与者的心态。因此,在产能扩张的个体理性之下,光伏产业将陷入“集体非理性”的囚徒困境。

  常规能源的短缺促进了新能源尤其是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在巨大财富诱惑面前,每个竞争者投资动辄上亿。但在回报迟迟未能到来的时候,体力不支者将跌倒在光伏的长跑路上。

  2009年,我们在思考是否会出现一个节点。正如德意志银行今年5月发布的报告中称,“世界光伏的供大于求将发生在 2009年下半年”。报告的判断来自于“由于补贴政策的改变,2009年德国和西班牙的市场都将下滑,虽然美国、韩国和日本等新一轮的市场驱动也将于2009年启动,但是不足以弥补德国和西班牙的市场下滑。”

  因此,产业是正当盛时,还是已经发出过剩的信号?这是产业人士一直争论的问题。

  产业人士认为,在光伏技术没有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扩大制造规模仍然是有效降低制造成本的途径之一。因此,投资者一方要追求规模,一方又受困于资金不足。未能上市融资的企业,更是抱着赌一把的心态。

  当供求关系失衡时,洗牌的局面必然会出现。正如业内人士谈到,2009年多晶硅材料的缺口被逐渐补足,但需求的口子还未打开时,一些企业将陷入困境。

  不过,企业人士仍乐观地认为,所谓的光伏产能过剩,只是针对政府补贴的市场需求而言,“一旦将成本降到平价电力,其潜在的市场需求几乎是无限的”。

  2007年8月,国家发改委正式颁布中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08年3月,又发布了《可再生资源发展十一五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可再生资源的发展目标。根据发展规划,到2010年我国光伏发电的累计装机将达到30万千瓦。这些信息都是支撑产业者信心的来源。

  因此,我们姑且同样乐观地假设补贴的春天一定会到来,只是时间的问题。但谁能在冬天来临之际备好粮草,谁就能在明年笑着迎接春天的阳光。

  10月6日,胡润2008中国富豪榜公布,来自光伏行业的彭小峰、施正荣皆进入前十。尽管与去年同期相比,富豪们的财富有了不同程度的缩水,但这两位的却持续上升,施正荣更是由去年的第25位上升到第八位。

  其实,光伏造富的故事还有更多平民化的例子,光伏产业的掘金潮带动着一批创业者前赴后继。

  “画饼”

  一个1983年出生的年轻人,没有任何显赫的家族背景,大学毕业进了南京某上市光伏企业的采购部,负责硅料采购,工作一年后,积累了硅料供应商的资源,自己独立开了一家公司经营硅料贸易,在一公斤硅料由50美元飙升到400美元的岁月里,挣到了2000万。

  这是中盛光电的副总裁、营销官佘海峰说的故事,他戏称光伏产业是有志年轻人“白手创业的理想行业”,而佘本人也是一名80后。他2006年加入中盛光电时,一年的销售额只有四五百万美元,而2008年的销售额将超过1亿美元。

  9月中旬,在江苏省常州举办的第十届中国太阳能光伏会议上,希望自己成为下一个创富故事主角的人摩肩接踵。来自贵州金石集团的企业董事局主席王亚先生说,他在贵州控制了10个纯度高达99%的硅矿,希望明年可以达到2000吨多晶硅的产量, 不过,他有资源却缺乏资金,未来硅料卖给谁心里也没谱,这次来希望能找到合作伙伴。

  李简先生,福建永能硅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他的名片很特别,公司地址一栏写的是“筹建中”,他来是为他们从事航运的老板来探行业风向的。老板投资的硅料工厂现处于中试阶段,希望明年实际产能达到300吨。

  王亚和李简的公司,在提纯多晶硅的方法上用的都是物理法,纯度只能达到6个九(即99.9999%),而国外的硅料供应商普遍采用改良的西门子法,可以做到8个九——硅料的纯度将直接影响光伏电池的质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六研究所的朱黎辉的发言给他们泼了凉水,“物理法作为科学研究不反对,目前来讲,做成真正产业化的没有一家,有待时间考验。”

  天合光能是这次峰会的东道主,董事长兼CEO高纪凡与无锡尚德的施正荣一起成为峰会的商业明星,在开幕式场长长的主席台上,两人几乎对称地占据着两端的位置。施正荣说,2012年,光伏发电的成本将降到1块钱一度电,而高纪凡则说组件成本将下降60%,这意味着光伏发电将由政府补贴的品进入平价电力的时代。有记者问高纪凡,对于光伏淘金热怎么看,高戏称“大家创业的热情很高”。

  “扩产”

  不幸的是,很多人刚踏入光伏产业,热情就遭遇了寒流。

  王亚就是其中一位。在会上,他听说国内已经上马大量多晶硅的项目,很担心自己投了1个亿的项目前景不明。向会议上的咨询的结果,他感觉像吃了一记闷棍。直接问他,当地的一度电多少钱——电力是多晶硅生产的主要成本,王亚所在的贵阳电价并不具有优势,于是,坦率告诉他,未来进入成本血拼的时代,他的工厂占不到什么便宜,至少暴利是不会再有了。

  短期内,可能过剩的不仅是上游。

  今年7月,光伏研究机构Solarplaza的CEO Edwin Koot发布了一份光伏市场的研究报告,其副标题名为“系上你的安全带”。报告认为,尽管在今后两年,光伏产业的需求量将有30%-45%的增长,但所有光伏企业仍将经历一段震荡期。据其估计,2009年需求量为不足6G瓦(1G瓦相当于1000兆瓦),而光伏设备的产能将达到9G瓦。Edwin Koot认为,行业在2009年后将进入行业重新洗牌的时期。

  德意志银行在今年5月的研究报告有相似的判断。该报告预计,世界光伏的供大于求将发生在2009年下半年,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由于补贴政策的改变,2009年德国和西班牙的市场都将下滑,虽然美国、韩国和日本等新一轮的市场驱动也将于2009年启动,但是不足以弥补德国和西班牙的市场下滑。

  然而,行业中的几乎都是选择猛烈的产能扩张。

  以2006年底在美国纽约交易所上市的天合光能为例。上市前产能为59.8兆瓦,2007年扩张到150兆瓦。而在高纪凡的发展规划中,未来两年扩产将继续提速,其电池和组件的产能在2008年将达到 350瓦,2009年则将刷新到700兆瓦。不过,即便如此,他的产能依然赶不上无锡尚德。2007年,尚德以363.3兆瓦的实际产量继续领军中国光伏企业,而其副总裁张光春在演讲中透露,2008年尚德的产能将达到1G瓦——这大致是2007年底中国所有光伏企业的实际产量。而到2010年,尚德的产能预计将达到4.2G瓦。

  领军者的这种扩张,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为自身优势的放大。据高纪凡介绍,在光伏行业,从硅棒、切片、电池、组件四个环节,同步放大100兆瓦的产能,大概需要1亿美元的资本开支,因此,产能的扩张需要极强的融资能力。在行业内确立产能优势的企业大多已经上市,借助融资平台放大产能,进而产生更强的规模经济,获得更强的成本优势,成为一种非常合理的商业逻辑。

  而上游的硅料供应日益充足则为这种扩张提供了条件。高纪凡透露,天合光能已经锁定大部分未来发展所需要的硅料长单供应。不仅仅是天合,以电池生产为主营业务的南京中电也拿到了长单,这家在美国上市的公司今年初曾因未披露原料短缺而受到起诉。据其技术官赵建华透露,未来1年,他们将再建4条转化率达到17.5%的高效SE电池生产线,将产能扩充到320兆瓦,接近现在产能的1倍。

  如今,很多人士的担心来自这么一种判断:在产能扩张的个体理性之下,光伏产业将陷入“集体非理性”的囚徒困境,每一家都选择规模扩张,终陷入价格战。然而,光伏的行业特性又区别于其他行业。南京中电的财务官陈晓冬说,表面上看,光伏行业是制造业,但本质生产的是能源。因此,所谓的光伏产能过剩,只是针对政府补贴的市场需求而言,一旦将成本降到平价电力,其潜在的市场需求几乎是无限的。

  而张光春认为,在光伏技术没有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扩大制造规模仍然是有效降低制造成本的途径之一,其原因在于,“批量采购可以降低生产材料成本;长期订单会得到优惠的供应价格;设备、设施的综合利用更具优势;生产的综合调度更能发挥生产线的效能”。

  不过,张光春承认,在光伏行业漫长的产业链中,无论是降低制造成本还是产品技术与质量水平,有时靠单一企业已经难以完成。

  “一体化”

  高纪凡说,在光伏产业,有两个always(总是),“always成本,always垂直一体化”,而垂直一体化终服务于成本。

  张立辉是青云创投的合伙人,他的公司已经投资过三家光伏企业,他说,由于光伏行业上下游的关系非常紧密,所以行业的公司基本上都会谋求垂直一体化,只是模式有所不同,“有的上头大下头小,有的刚好相反”。

  在天合光能原有的生产布局中,高纪凡一直坚持垂直一体化的产业模式,比如,其2007年底的四个环节的产能是完全匹配的,全部是150兆瓦。高纪凡说,光伏产业上下游之间具有高度的紧密型,如果各个环节区分开来,“硅片企业只管硅片成本,不管电池的成本”,就无法达到低成本的目的。

  事实上,在追求低成本的目标下,光伏链条的每一个环节都在尽可能追求技术进步,比如,原来硅片的厚度曾经是300微米,现在已经降到 150-180微米,厚度减低能够节省硅材料进而节约成本;在电池环节,所以企业都把提高转化率作为努力目标,如果成本相近,转化率的提升终会降低发电成本。但是,如果存在不同的利益主体,假设切片的成本降低,成本下降的利益并不会立刻传递到下游。

  如果在一个成熟的行业,各个产业链条间的充分市场竞争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高纪凡认为,“光伏产业却并没有这种高度的协同效应”,“产业交易还有3个点的交易成本,就像一道一道的坝,会将成本抬高好几个百分点。如果4个环节4家独立做,毫无疑问,肯定4个厂的成本更高。”

  在行业中,无锡尚德则采用了高纪凡称之为“隐形一体化”的模式,尚德将主要的资源配置在电池和组件,而用控股和参股的模式巩固与上游硅料、切片企业的联系,在其2007年年报中,强调将继续使用“战略性股权投资”来稳定上游的供应。

  不过,现在高纪凡也在谋求垂直一体化的变异。在他2009年的产能扩张计划中,上游的切片和硅棒业务只有500兆瓦,而下游的电池与组件是700兆瓦,这就意味着,天合将部分上游业务委托出去,而将主要的战略资源放在电池和组件环节,“天合重要的就是能做到世界一流,其他都是辅助东西。企业有产业部分,其他做了以后可以卖掉,电池和组件才是我的东西。”

  佘海峰评论说,均衡的一体化模式由于需要同步扩张四个环节,扩张速度会比较慢。而事实上,四个环节可以产生的经济回报也是不一样的,比如硅棒环节,张立辉曾经形容“个体户买个炉子都能做”,平均用力显然不能给股东带来的回报。而高纪凡所以放心把一些环节转嫁出去,是因为他对天合垂直整合能力已经开始有了信心,“把传统的环节外包出去,关键不是谁来做OEM,而在于管控是否有效。天合的OEM,技术我们来提供,质量、标准都由我们来控制,所有的前提就是自己必须具备技术和管理的优势。”

  链条内部在“散”,而链条之外则开始把更多的资源“聚”在一起。

  在2008年4月,高纪凡宣布常州天合光伏产业园开园,该产业园由常州国家高新区与常州天合光能共同建设,集产业上下游、设备、配件和辅料与一体的区域性产业园区群,目标到2012年要形成年销售额达1000亿元的光伏产业集群。而早在2007年,无锡尚德也宣布了自己的产业园计划,并宣称“凭借光伏产业园的优势,尚德公司力争在2009年以前,将90%以上的下游企业吸引到无锡新区来落户”。

  陈虹,是北京雷泰(中国)公司的业务代表,主要负责温度计量仪表的销售,在光伏领域,涉及大量的加热环节,制造品质需要温度的准确把握,她说这块市场引致的设备需求非常快,所以她也专程来参加这次产业大会。

  事实上,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正需要一个庞大的配套体系来支撑,比如,光伏设备领域需要多晶硅铸造炉、线锯、还原炉等,材料方面需要有铝浆、硅片切割液,光伏玻璃等的不断供给。而这种性行业牵头的产业园,就是希望聚合各方面的资源,依赖高度化分工催生高度协作的体系,进一步推动成本的降低,进而固化型企业的优势。简言之,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据高纪凡透露,天合光伏产业园已经有包括挪威玻璃、千松研磨、菲利华等5家企业已签约入园,并带来了约20亿元的总投资。他预计,“三年内初见成效,五年内大见成效。”

  “谋变”

  虽然,高纪凡相信在光伏产业丰富的产业链中,制造、研究、发电服务型企业,每一个环节都不可缺少,但是,他也承认,“未来来看,能源提供商比卖组件更有前途。”不仅仅是直接投资光伏发电站,即便是在当地参与建设,利润也非常丰厚,用赵建华的话说,把光伏组件搬到屋顶上的价钱,可以和组件制造出来的价钱一样贵,但是他也强调,安装之外,还需要提供长期的后续服务,没有一支本土化的团队,几乎是难以想象的。

  德意志银行的研究报告也认定,当多晶硅材料的供应超过需求后,产业链向下延伸非常重要,在未来出现的产业震荡期,具有从电池到系统甚至到提供电力的垂直一体化的公司是不受影响的,而将来出售光伏电力比出售光伏组件和系统看起来具有更好的回报。

  但是,中国光伏企业现在的市场主要在海外,要成为能源提供商,必须在海外建设、投资、运营光伏发电系统,对于多数中国企业而言,实力仍显不足。高纪凡说,“每个企业都要根据自己能力选择做事,中国人去德国,一句话不懂,本地化服务怎么做?”“而天合一开始就确定了建立国际化企业的目标,现有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欧美地区本土化的销售团队,所以我们具备为欧美市场服务的能力。”现在多数光伏企业将组件销售给代理商或发电系统的终客户,立足于一个制造企业的角色。

  然而,行业内还是有吃螃蟹的。

  佘海峰所在的中盛光电今年的组件产量大概是70兆瓦,这个数字在国内并不引人瞩目,大概也不会有人留心他们缺席了在常州的同行聚会。然而,在向记者提供资料中,他们已经在8月与德国能源基金的创立公司Wattner集团签订了50兆瓦太阳能一体化解决方案的订单,中盛光电将向该集团输送价值为2亿欧元的太阳能制定解决方案,计划五年内在欧洲南部得到初步实现。所谓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是指从电站的设计开始,包括采购、施工,一直到电站的终并网。

  该工程由中盛光电在德国的全资子公司ET solutions AG承接,目前,子公司员工为12人,到年底将增加5人,主要为德籍员工,部分人员“已经是从事很多年光伏工程设计和施工的人员”。出于商业机密的考虑,佘海峰现在不愿透露这笔交易的细节,也没有解释初次涉足就能获得大单的原因。

  早在今年7月,他就向记者演示了该商业计划的PPT,计划被命名为“橙色计划”,以区别于传统制造业的蓝色。也正是“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商业模式,吸引了青云创投第三次投资光伏企业。

  由于在欧洲完全采用了本土化的运作战略,佘海峰认为,与当地公司相比并没有劣势,而优势正在于母公司在中国具有成熟的制造供应链,佘海峰介绍说,“因为政府的补贴是按照上网发电量来计算的,工程如果不能按时交付,每天都会损失很多利润。”据他提供的数据,2008年,有近30%的电站因为供应链的原因没有按期交付。另外,由于制造的设备直接供应给电站项目,佘也自信在价格方面拥有竞争力。

  然而,一家中国公司运营一个主要由德国人组成的团队,其中的风险仍然不难想象。佘海峰集中强调了可能存在的团队风险,并且在人力资源战略上作了配置,比如,财务和人力资源岗位会从集团外派,同时,集团会从总部长期外派10人左右的中方团队与当地团队形成一个多元化的团队。ET solution AG本来的CEO是一名德国人,而现在已经改为佘海峰直接担任。尽管如此,这个团队在未来的协调以及如何处理运作中的理念冲突依然会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另外,佘海峰也担心这种模式会对现有客户结构产生冲击。“因为从某种程度说,我们现在的ET solutions AG在跟我们的一些客户抢饭碗。”不过,他又强调,美国的Sun Power集团和德国的Solon集团与中盛光电存在相同模式,他们在产品销售方面并未受到冲击。

  而在由制造转向服务的过程中,无锡尚德也已经开始有所动作。10月2日,无锡尚德宣布,已经同MMA Renewable Ventures组建了合资企业Gemini太阳能开发公司,该合资企业将致力于开发、融资和经营至10兆瓦太阳能项目;收购美国加州的商业太阳能公司EI Solutions,该起收购将使无锡尚德在美国同样有能力向商业、电力和政府客户提供完整的太阳能解决方案。

  而佘海峰也向记者表示,“的确听说有其他公司计划步我们的后尘,但我对此消息还不确认。”对于转型能源供应商,高纪凡的表述模糊得多,“我有些东西不能说太多,一定会采取市场为导向的垂直一体化,追求能够产生平价电力的产业模式。我们会跟进产业规律,做一些事情。”

  随着行业内光伏产业的分工日益细致,生态系统日益复杂,就投资多晶硅项目的王亚或者李简的老板而言,他们挤进这个行业,马上能出现挣得钵满盆满的短期财富效应,恐怕很难出现。而待到光伏跨入平价电力时代之前,行业内的许多企业也许还将经历一段痛苦的挣扎。但长期看,光伏产业的未来还是被普遍美好。不过,至少,像那位80后依靠倒腾硅料,就能获利千万的暴利时代似乎不容易再现了。

  欢迎转载,信息来自维库电子市场网(www.dzsc.com)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稿件以电子文档的形式交稿,欢迎大家砸稿过来哦!

联系邮箱:3342987809@qq.com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出处:维库电子市场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维库电子市场网,转载请必须注明维库电子市场网,https://www.dzsc.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出处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出处,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相关资讯

热点排行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