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形势展望

类别:行业趋势  出处:网络整理  发布于:2024-01-03 11:08:58 | 1349 次阅读

 2023年9月22日至23日,党中央召开了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对新时代新征程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全面部署,各省市、各行业、各领域迅速掀起深入贯彻落实大会精神、创新探索生动实践的热潮。展望2024年,各地推进新型工业化将呈现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各类生产要素不断向实体集聚,一批握紧机遇的城市将会脱颖而出,更多新业态新模式或将加速涌现。但同时也亟需加快识别培育新动能产业、完善体制机制设计、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加强正确国际发声等,拿出更有力的政策举措,推动新型工业化不断取得新突破。
 一、对2024年形势的基本判断
 (一)党中央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号角已经吹响,各地将在省委顶层设计下贯彻落实大会决策部署走深走实
 自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召开以来,各地区、各部门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大会精神,多措并举推进新型工业化。截至2023年11月,已有16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陆续召开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在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全方位推进数字化转型、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加强战略部署,探索工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展望2024年,各地将在中央、省委的顶层设计下深入探寻符合时代特征和自身实际的特色化发展道路。一是新型工业化热潮将从省级层面向地市级层面渗透扩散。目前深圳、武汉、张家口、萍乡等地级市在省委顶层设计下已相继召开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预测2024年其他市县也将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精神,加快落实省委具体部署,陆续研究推进今后新型工业化推进工作,形成同频共振、上下联动之势。二是各地将深入探索特色化、多元化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上海、成都、泉州等地通过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在实践基础上开拓出各具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之路,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未来,其他城市也将进一步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实际,因地制宜谋划特色发展路径。
 (二)百花齐放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热潮蔚然成势,资金、人才、数据等生产要素将加速向实体经济不断汇聚
 当前,各地正在积极主动谋划在全国一盘棋中的定位,紧锣密鼓筹备地区贯彻中央文件的实施方案,加快推动生产要素重新组合与持续升级,实现生产函数的跃迁。展望2024年,在良好氛围带动下,各类生产要素将加速向实体经济涌入,产业发展生态进一步强化。一是各类要素对实体经济的强供给将加快形成。各地将深化部省市协同,强化政策联动,引导各类资金向实体经济汇聚、吸引高层次人才朝制造业流动、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释放要素集聚效应与重组优化效应,推动制造业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二是不断强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各地将加快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进而不断完善资金链、人才链,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的一体部署和耦合互促,形成“基础研究-应用转化-产业创新-资金杠杆-人才支撑”有效衔接、协同攻坚、联动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
 (三)抢抓新型工业化重大发展机遇,先行地区将继续加速领先,后发地区也有可能乘势而上、脱颖而出
 新型工业化的核心是产业升级,抓住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完成产业跃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赶超发展的关键所在。上海、深圳等先行地区的发展历程表明,只有不断提升工业化发展水平,才能为现代化筑牢物质基础、技术支撑和精神动力,才能驱动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根本性变革。展望2024年,新型工业化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或将改变全国城市间的经济发展格局。一是新型工业化或将使先行地区塑造“强者恒强”的领先优势。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保持竞争领先地位的重要抓手。下一步,一些重点地区或将通过先行一步实现领先一路,通过统筹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培育未来产业,塑造发展新优势。二是后发地区有可能进入加速成长的上升通道脱颖而出。合肥、成都等城市赶超实践表明,后发地区也可以通过抓住技术进步和产业转移机遇,借鉴制度创新的经验成果实现逆势赶超。后发地区可以利用招大引强、链式发展、链群协同、营造生态等手段打造后发优势,重塑产业经济地理,实现新型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
 (四)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将深度赋能新型工业化,可能催化涌现出一批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空前密集活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演进,人工智能等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展望2024年,新一轮科技革命成果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领域的应用将不断泛化深化,全方位、深层次赋能新型工业化,催化涌现出一批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一是通用人工智能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将进入提速阶段。根据Gartner预测,到2026年,超过80%的企业将使用生成式AI,或在生产环境中部署支持生成式AI应用,而在2023年初这一比例尚不足5%。可以预见,接下来大模型切实投入到工业领域的进程将大幅提速,特别是在汽车、、芯片制造、生物制造、机器人以及传统制造业等领域,生成式人工智能将加速落地应用。二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发展能量不断积聚增强。新一轮科技革命及其所引发的生产方式、发展模式、企业形态等变革将共同驱动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的涌现,推动由传统制造模式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等延伸发展,不断开辟更多新领域新赛道,增强发展动能与活力,推动未来我国经济持续向好。
 二、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我国经济稳增长仍将面临多重压力,新旧动能接续不畅或将阻滞工业经济复苏态势
 近年来,全国各地各部门陆续推出一系列“稳增长”政策举措,全力支持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在政策助推和产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2023年前三季度,我国外贸“新三样”等一批顺应绿色低碳趋势的新产品快速壮大,工业经济运行企稳向好,实体经济抵御国内外不确定性因素冲击的能力增强,对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形成有力支撑。但当前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未来仍将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新时期推进新型工业化,需要通过深刻认识和把握工业化发展规律,加快遴选一批新动能产业“苗子”,缩短新旧动能转换阵痛期,不断聚集增强新动能新优势,为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提供有力支撑。
 (二)新型工业化需要充分发挥新型生产要素作用,尽快完善现有推进体制机制
 随着我国产业升级步伐不断提速,一般劳动力、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对产业发展推动作用逐渐下降。与此同时,数据、算力等新型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愈发显著,正在重塑制造业生产方式和产业形态。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要积极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进一步发挥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未来,各地应进一步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探索适应新技术、新业态发展的政策支持和监管工具,促进产业政策实施方式不断优化,因地制宜、因业施策和错位发展,不断完善新型工业化政策体系建设。
 (三)新型工业化应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密切关注企业“规模化外迁”趋势
 近年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和竞争逻辑发生巨变,呈现区域化、本地化、短链化的发展趋势。我国不少企业、特别是外资企业在成本、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加快向东南亚、拉美等发展中国家转移,部分产业领域甚至出现“未升级先流失”倾向,对制造业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和安全性造成挑战。推进新型工业化需要准确把握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新态势,顺应产业运行逻辑变化趋势,以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激发不同类型企业活力,促进各类市场主体优势互补、竞相发展,充分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变局中赢得主动、抢得先机,培育构筑新的开放条件下产业竞争新优势。
 (四)新型工业化或将引发国际舆论关注,亟需加强多角度全方位正面解读阐释
 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是首次以新型工业化为主题召开的全国性会议,对新时代新征程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了全面部署。国际上对于新型工业化的报道、认知和理解将会对新型工业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实践产生重要影响。新型工业化和西方工业化道路存在诸多差异,由于客观存在的刻板印象和认知偏差,国际舆论对于新型工业化可能存在认知角度单一、忽视共性联系、片面错误理解等问题。推进新型工业化要顺应世界各国关注焦点和态度倾向的变化,加快建设自有传播渠道提升国际话语权,结合生动实例突出新型工业化的普世价值,促进国际社会对新型工业化的正确、完整理解。
 三、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一)思想认识上更加重视制造业发展,积极营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各地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坚守发展实体经济不动摇,坚定不移筑牢制造业,牢牢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要加快推动产业体系优化升级,既要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大对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项目的政策支持力度,同时积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落实好创新激励政策和支撑保障措施,前瞻谋划一批未来产业,加快涵养新动能。
 (二)发展方向上更加突出特色优势,持续探索符合各地实际的新型工业化模式路径
 推进新型工业化,要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探索的关系,既要做好全国一盘棋的统筹布局,以主体功能区战略引导产业发展,又要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能动性,引导各地立足自身条件禀赋与产业基础,构筑产业特色优势,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产业布局。要充分发挥高新区、经开区等各类园区在发展先进制造业、科技自立自强、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的促进作用,支持各地创新探索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模式与实践路径。
 (三)体制机制上更加注重改革创新,进一步强化各类要素对新型工业化的支撑保障
 制度创新带来的生产效率提升并不亚于重大技术进步。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形成服务实体经济、防止“脱实向虚”的长期制度性安排。要积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持续塑造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产业生态。要强化以先进制造业为重点的政策导向,推动各项政策、各类要素向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集聚,推动形成“科技-产业-金融-教育-人才”高效协同的良性循环。
 (四)组织实施上更加注重统筹协调,汇聚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合力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需要从国家层面进行全面、系统、长期的战略部署和跨领域、跨产业、跨部门的统筹协调。要强化重点产业链推进工作的统筹力度,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凝聚攻关合力。要强化央地间、部门间、区域间的产业政策协同联动,提升产业协同治理和服务水平。支持企业间战略合作、强强联合,通过推动发挥头雁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融通发展。
关键词:工业化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稿件以电子文档的形式交稿,欢迎大家砸稿过来哦!

联系邮箱:3342987809@qq.com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出处:维库电子市场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维库电子市场网,转载请必须注明维库电子市场网,https://www.dzsc.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出处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出处,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热点排行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