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步履铿锵,
电子信息产业亮点纷呈。《中国电子报》作为电子信息领域旗舰媒体,全面盘点2025年中电子信息产业热点,解读产业发展趋势,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为产业合作创造契机。
在北京王府井的商场中,工作人员细心为顾客讲解家电“国补”新政策;在潍坊的工厂中,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持续推进,为智能机械生产企业注入新动能;在广州的园区车间,一台台工业机器人整齐排列,随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创新发展政策逐步铺开,相关产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从大规模设备更新的“硬支撑”到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软拉动”,从人工智能的场景突围到未来产业的加速培育,今年上半年,全国多地以政策为笔、以创新为墨,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两新”政策推动内需潜力持续释放 在江苏德纳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的装车站内,以一卡通装车系统为头脑,以装车鹤管为脉络,智能化装车作业流畅有序地进行着,而这只是公司大规模设备更新的场景一隅。“公司共投资2500万元,对手动灌装线和槽车装车站设备更换,并采用国产的灌装系统设备,实现了大规模升级改造。”江苏德纳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改造后灌装工作减少人工用量33.3%,但每天灌装的工作效率却提升了37.5%。
江苏德纳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根据江苏印发的《关于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江苏今年从加大重点领域设备更新项目支持力度、加力实施设备更新贷款贴息、加强存量设备评估诊断和项目储备等七个方面加力推进设备更新。
实施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是扩大有效投资、提升发展质效、促进技术进步的重要举措。与此同时,持续加码的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为消费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优惠,带动消费潜力持续释放。
今年,北京进一步扩围了补贴商品品类,近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扩围2025年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商品的公告》提出,对在京个人消费者购买智能马桶、智能门锁、扫地机器人(含洗地机、扫拖
一体机)、垃圾处理器等4类智能家居产品给予补贴。
福建则根据福建特色因地制宜地提出扩围方案,在日前印发的《福建省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提到:“在现有政策基础上,推动装修材料、卫生洁具等我省更多优势产品参与以旧换新活动。”
今年以来,全国各地加力扩围实施“两新”(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延续2024年好的经验做法,政策效应持续显现。
对于今年以来“两新”政策的落实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超表示,设备更新方面,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力度为2000亿元,第1批约1730亿元资金已安排到16个领域约7500个项目,第2批资金正同步开展项目审核筛选。消费品以旧换新方面,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力度为3000亿元,前2批共1620亿元资金已按计划分别于1月、4月下达。
对于“两新”政策的下一步实施,李超表示,将加强设备更新项目闭环管理,抓紧推出加力实施设备更新贷款贴息政策,进一步降低经营主体设备更新融资成本。此外,按照既定工作安排,将在7月下达今年第三批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并协调有关方面,分领域制定落实到每月、每周的“国补”资金使用计划,保障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全年有序实施。
“人工智能+”加速场景落地应用 在河北石家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核心计算区域,一排排
服务器整齐排列,机房设备高速运转,在这里,数据被高效处理,人工智能模型不断优化。与此同时,在石家庄桥西区的河北亿尔德科技集团实验室内,技术人员正为一家医院训练专属大模型,所用算力正是来自石家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自购服务器,花费动辄上百万元。使用智算中心算力,随用随买,性价比高,我们能训练3款大模型。”亿尔德科技集团总经理吴锡臻介绍。
河北抢抓人工智能发展风口,持续推进人工智能相关产业的发展,今年3月,河北发布《河北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导向目录(2025—2027年)》,特别提出“支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明确支持面向钢铁、石化、装备、医药等重点行业的工业大模型开发,鼓励开发智能体、应用程序、模型即服务等场景级大模型产品。推动工业大模型、机器视觉、虚拟仿真、数字孪生等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赋能应用,提升企业研发设计、中试检测、生产协同、设备运维、供需管理、营销服务等业务的智能化水平。
今年以来,各地积极部署“人工智能+”行动,深度挖掘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着力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及装备。
在江西,突破“人工智能+”场景落地共性难点、开展应用场景“揭榜挂帅”成为今年一项重点。根据江西今年5月发布的《江西省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协同实施方案》,江西将引导技术服务主体和需求企业双牵头,鼓励国有企业先行先试,集中优势突破一批关键产品和装备,突破场景落地共性难点,加快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成果、解决方案和应用场景的落地推广,加强“人工智能+”项目储备,建设一批人工智能场景示范项目。
下一步,江西将力争建设一批高质量行业数据集,形成20个以上垂直领域行业模型和100个左右示范引领典型应用场景。
在浙江,以云计算为核心,通过互联网提供人工智能计算资源和服务的智算云服务正在加速落地。今年5月,浙江印发《关于促进智算云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2025—2027年)》,聚焦制造、医疗、文化、交通、金融、能源、教育等重点行业,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鼓励使用智算云通过“公共云+API”的模式调用大模型,实现人工智能深度应用,服务通用和垂直模型50个以上。浙江还将实施“智算云企”培育行动,培育一批智算云深度应用标杆示范企业和一批智算云优质服务企业,形成一批智算云典型应用场景。
根据浙江提出的目标,未来浙江将构建智算云生态体系,打造300个以上典型应用场景,成为全球智算云技术、服务、应用和生态高地。
“‘人工智能+’的场景升级,本质上是一场以人为核心的产业变革。”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智库研究员刘典表示,“中国庞大的市场空间与丰富的应用场景,必将成为全球人工智能创新的试验田与风向标。”
未来产业加速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一个被命名为“天鹅湖”的项目正在研发中,这是一种超短延时非侵入式脑机
接口,能在300毫秒以内探测出人的运动意识,主要应用于老年健康领域,尤其在筛查和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场景中具有应用潜力。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智能可穿戴老年健康管理系统实验室主任江宁介绍,“天鹅湖”具有使用门槛低、成本低、效率高等优点。传统的筛查方式十分耗时,但通过这项脑机接口技术,仅用4个电极、5~10分钟的测试,就可实现超过90%的筛查灵敏度,实现快速精筛。
经过多年积累,四川脑机接口产业逐渐驶入“快车道”,成都在
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方面产业链健全,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高校院所为脑机接口技术产品落地提供了多元应用场景。
今年5月,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四川省脑机接口及人机交互产业攻坚突破行动计划(2025—2030年)》。该计划是四川推进脑机接口及人机交互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提出了“着力打造全国一流的脑机接口及人机交互产业创新发展高地”,并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随后,四川又印发了《关于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未来产业的实施方案(2025—2027年)》,对于包括脑科学与脑机接口在内的未来产业下一步如何发展做出了明确回应,详细指出了“技术攻关依靠谁、成果转化怎么保障、不同主体如何支持、产业基础重点是什么”,为未来产业的发展指明道路。
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今年上半年多个省份均做出决策部署,紧扣各自产业发展实际,加力推动产业发展。
在安徽,数字经济相关的未来产业成为发展重点。近日,安徽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了《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进一步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定(草案)》,该草案明确提出,要支持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无人经济等数字经济新业态和新模式,持续培育量子科技、空天信息、未来网络与数据空间等数字经济未来产业。
在重庆,对于如何招引未来产业相关人才有了新举措。根据近日出台的《南岸区重庆经开区未来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重庆经开区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落实“江南菁英”人才计划,引育一批未来产业领军人才(团队);支持高校建设未来技术学院,加强未来产业学科建设和优化,办好卓越工程师学院;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设立未来产业联合研究基地、合作实验室、软件人才“超级工厂”等。根据重庆经开区规划的总体要求,到2027年,力争重点引育未来产业领军人才(团队)2个,孵化培育未来产业领域高新技术企业5家、专精特新企业5家。
如今,我国未来产业发展呈现关键技术多点突破、产业攻关整体提速、规模转化稳步推进的基本态势,根据预测,2025年我国未来产业产值规模有望达到13.4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5%左右。在日前举行的2025未来产业系列对接活动上,对于下一步如何推动未来产业加速发展,记者了解到,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坚持创新引领,聚焦未来产业六大方向,谋划布局国家科技重大项目,不断拓宽未来产业新赛道,同时支持地方因地制宜、先行先试,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