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 2025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别会议新闻发布会,披露了上海人工智能产业的一系列重要数据和发展规划。今年一季度,上海市规上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过 1180 亿元,同比增长 29%,利润更是大幅增长 65%,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上海还将重点打造 “5 个高地”,全面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
在产业创新方面,上海不断加强智算底座建设。构建了全市智能算力资源统筹调度服务平台,预计到今年底,全市智算供给能力将超 100EFlops,能更好满足各类创新主体的算力需求。同时,语料数据加速汇聚,成立了全国化语料运营平台,采用 “众包、众创、众筹” 机制,成品语料超 1800TB,并发布了《语料库建设导则》等 5 项首创标准。基础大模型也实现迭代突破,形成 “1 + 3” 开源与商业并行体系,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稀宇科技等企业聚焦不同领域,加速商业化落地。
上海实施 “模塑申城” 工程,聚焦 “5 + 6” 重点领域,深入推进 “人工智能 + ” 行动。垂类模型加快落地,在制造、金融、医疗、教育等领域建设国家 AI 示范应用基地,累计 82 款大模型通过备案。科学智能领域深化布局,实施 “百团百项”,加速 AI4S 创新成果落地,“伏羲” 气象大模型、“启明星” 蛋白质设计模型等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具身智能也加快量产,国地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开源公版机 “青龙”,发布全球具身运动大模型 “龙跃”,赋能工业制造、物流运输等场景。
市区协同建设高能级产业载体,形成 “一东一西、一软一硬” 的差异化发展格局。以徐汇 “模速空间”、浦东 “模力社区” 为核心,“模速空间” 聚焦模型生态,周边集聚 500 余家 “AI + ” 企业;“模力社区” 瞄准具身智能和垂类应用,集聚了近 200 家 AI 企业。同时,提供全周期融资支持,以国家人工智能基金、市级人工智能母基金为引领,聚焦算力、语料等要素设立功能性子基金,联动区级基金打造从 “种子期” 到 “成熟期” 的融资供给体系。
上海积极培育 AI 创业者队伍,组建上海创智学院,支持以学生为中心组建创业团队;推动 14 所高校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19 所高校开设 AI 相关。加快建设 AI 人才梯队,优化人才政策环境,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加速高端人才集聚,全市人工智能人才规模近 30 万人,约占全国 1/3。构建全链开源生态,引进阿里魔搭、开放原子基金会等建设线上开源社区,累计开放 4200 亿 Token 文本和 1TB 视频图文数据,进一步降低 AI 创业门槛。
上海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形成了专项规划引领、地方立法保障、领域政策支撑、伦理治理协同的立体化制度框架。持续优化治理体系,落实《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上海宣言》,加快修订《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推动成立人工智能伦理委员会。积极推进国际合作,全球工业人工智能联盟卓越中心、中国 — 金砖国家人工智能发展与合作中心等平台落地运行,已与 38 个国家建立合作机制,推动国际 AI 产业对接与技术交流。
此外,浦东作为全国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产业规模超 1600 亿,占全市的 40%。在全国 11 个先导区建设评估中,浦东连续多年第一,推出了模力社区、张江机器人谷等产业集聚空间,全国国地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也在浦东加快发展。浦东新区在人工智能产业规划上聚焦关键技术、发展要素和生态服务三个方面。
徐汇区目前已有 1000 多家人工智能企业,今年计划再招引 600 家。主要从打造青年创新创业地、项目孵化新高地和大模型生态集聚区三个方面发力。制定了针对人工智能领域的青年人才专项政策,成立 5 亿人工智能领域青年创业基金;以模速空间为核心打造 “1 + 3 + X” 全域布局,依托上海创智学院与 31 所高校共建人工智能教育生态,推动创新项目转化;积极培育垂类应用链主企业,促进上下游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拓宽大模型产业链和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