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原粮仓”驻马店,一座座带有“半导体”“电子信息”“智能”等标语的工厂不时映入眼帘;在西部小城璧山,经过配料、涂布、辊压、装配等环节,每6秒钟就有一块新能源汽车刀片电池下线……
推动产业有序转移,是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在日前召开的2024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广西)上指出,要紧紧围绕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重要着力点,持续完善政策举措,更大力度推动产业梯度转移,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强国提供坚实支撑。
当前,不少城市正抢抓产业转移机遇,大力锻造新优势、培育新动能,锻造产业“全链条”,构建集群“新高地”,让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同步进行。一“转”一“接”之间,一场“双向奔赴”就此展开。
“链”式反应,构建产业集群新高地 走进位于重庆璧山的重庆弗迪锂电池有限公司动力电池工厂,近百个工业机器人在产线上演奏着“协奏曲”,经过配料、涂布、辊压、叠片、装配等八大环节后,一块块壁薄纤长的“刀片”电池量产下线。
数年前,比亚迪动力电池项目落地璧山。如今,这里不仅成为了比亚迪刀片电池的首发地,更是全国规模的刀片电池生产基地。比亚迪的落地,形成了对产业链企业的巨大虹吸效应,补齐了重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关键一环。
近日,在四川省乐山高新区新能源产业园内,工程车在航达光伏、风电储能锂电池项目建设现场来回穿梭,全新的厂区主楼整齐排列,项目整体已进入收尾阶段。该项目由东莞航达电子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额达15亿元,建成后将推动乐山高新区光伏产业发展。
招引链主企业,锻造产业全链条、构建集群新高地,是各地通过产业转移谋划产业升级的典型思路。在四川,乐山高新区提出目标:2024年重点推进80个项目,聚焦光伏产业及电子信息、新能源材料、智能制造等产业,预计总投资额达860亿元;在河南,通过引进海尔、格力、奥克斯等家电项目落户,补上了该省缺少家电“大块头”的产业短板,随着郑州海尔空调生产基地投产,目前业内规模家用空调智能制造基地应运而生。
“如果说前期的投资更多考虑的是‘成本洼地’,那么现阶段的扩能投资就是基于集群吸引力。”站在已投产的一期项目工厂前,位于云南的曲靖阳光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行政部部长霍学伟对正在建设的二、三期项目信心满满。
国家高新区、经开区等各类园区,是各地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目前,云南曲靖经开区硅光伏产业园正围绕光伏全产业链,全力打造世界“光伏之都”。据了解,2025年园区力争实现产值1500亿元以上,预计在全球和全国占比分别达到18.18%和18.76%。
“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将加速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强化地区发展创新引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刘文强表示,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能通过与东部地区的协同合作,加速制造业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还可以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更加高效,让科技成果扩散、流动、共享、应用更加顺畅,不断推进产业链再造与升级,提升产业整体水平。
多措并举,“引得来”更要“留得住” 优良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空气和水,是产业转移项目“接得稳、留得住、长得好”的关键,各地为此使出了“浑身解数”。
今年3月,在2024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四川)期间,举办了四场专题对接活动。在电子信息产业专题对接活动上,一份《四川电子信息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协作供需清单》吸引了杭州士兰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陈越的注意。
“这份清单很特别。”陈越翻看目录感叹道,清单按照链主企业、链属企业、产业园区、投资机构分类,“第在招商清单中看到投资机构,这些投资机构专注电子信息领域,方便企业更精准找到投资。”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将组织全省28个和省级高新区走进东部省份,推动高新区之间健全联系机制、深化产业合作。
中桥半导体(河南)有限公司生产负责人童斌记得,去年公司打算往内陆地区转移,安徽、湖南、江西等地纷纷抛来“橄榄枝”,但河南省驻马店相关负责人“三顾茅庐”的诚意和务实高效的作风打动了他们,企业从落地到建成投产仅用时1个多月,创造了业内速度。
有软服务,也得有硬支撑。由于看好重庆市荣昌高新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措施,2023年9月,江西遂川光速电子有限公司签约落户荣昌区,计划在当地建设双面多层高精密度线路板生产基地。“荣昌高新区不仅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完善,还为企业提供财税、金融等手续代办服务,既贴心又方便。”江西遂川光速电子董事长姜世明说道。
据重庆市经信委主任蓝庆华介绍,除现有政策之外,在优化承接产业转移环境方面,重庆市还将打出一套“软硬兼施”的政策“组合拳”。在强化政策支持上,重庆市将全面落实《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确保符合税收优惠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应享尽享”,并落实好一揽子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用工成本、用能成本的优惠政策。同时还将持续推行服务企业专员制度,完善“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平台,为企业提供包括政策宣传、问题化解、事项协调、要素支撑、资源争取等全周期、全要素、全覆盖和全方位服务。
东西部协作,优化产业分工格局 西寻空间、东觅机遇。不知不觉,不少城市以“东西部协作”为契机,区域产业链协同效应不断增强。
在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年产25万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产业园二期项目建设现场,施工人员奋战在建设一线,全速推进项目建设进程,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该项目由广东嘉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投资,以贵州嘉尚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为主体进行建设与运营,主要建设年产10万吨锰酸锂正极材料等生产线及相关配套设施。此后,又陆续吸引来了广东凯金、广东嘉尚、深圳为方等一批广东企业和重点项目落地铜仁,有力助推铜仁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实现上中下游纵向一体化发展。
这只是广东携手贵州推动“东西部协作”的缩影。据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统计,截至2023年年底,粤黔合作共建工业园区共计34个,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18.81亿元,进驻企业644户,带动就业4万余人,为两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力。
刘文强指出,从协调发展角度,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将重塑地区产业分工和地理布局。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还有利于为东部地区产业转型腾出空间,从而优化全国范围内的产业分工格局,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整体效率。
记者了解到,多地正探索产业转移“双向飞地”协同发展新模式,一批“飞地园区”拔地而起。
当前,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正加快建设京蒙协作(亦庄·赤峰)科创产业园。据了解,此举将推动赤峰市产业链与北京市经开区创新链的有效嫁接,达到“以经开区之所长补赤峰之所短,以赤峰之所能供经开区之所需”的目标,成为赤峰在北京的产业研发培育平台、科技创新平台、双招双引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不少地区已在承接产业转移上先行先试,积累了良好经验。但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室主任、研究员魏琪嘉也告诉记者,科学有序推进产业转移,仍需在推进统一大市场建设方面持续发力。同时,要做好各类信息的衔接对接,加强区域间的政策统筹协调力度,促进产业对接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