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能否重塑电视功能?

类别:业界动态  出处:网络整理  发布于:2025-07-18 10:57:38 | 244 次阅读

  大模型、智能体等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快速推动着AI应用在终端侧落地,人工智能终端正汹涌而来。作为用户侧承载大小模型部署任务的重要载体,AI终端将加快智能升级和自主进化,激活万亿元规模产业。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人工智能终端有利于提升高质量消费供给,释放多样化、差异化消费潜力,推动消费提质升级。
  从智能终端到人工智能终端的跃升可谓是智能化终端的“二次革命”,从底层硬件到操作系统,从应用框架到交互方式,都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整个终端及上下游产业也随时巨变。为推动人工智能终端产品普及,促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中国电子报》联手人工智能终端工作组推出“AI时代终端大变局”系列报道,将从产品之变、场景之变、技术之变、生态之变等角度探讨产业变化,并开设“大家谈”纸面圆桌论坛,凝聚业界智慧、共商产业大计。
  在电视销售进入存量时代、电视开机率降低的大背景下,彩电品牌苦苦寻觅市场突围,快速走向应用的AI技术为重塑用户体验、改变市场局面带来重大机会。
  彩电品牌是早一批拥抱AI的终端企业,早在2015-2016年,国内外彩电企业就在电视中加入AI技术,ChatGPT推出后,更是将生成式人工智能大量应用于电视终端,长虹、TCL、海信、创维、小米、三星、LG等国内外品牌相继推出“AI电视”产品。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等单位近期发布的《AI电视白皮书》显示,2024年泛AI智能电视的产品渗透率超过70%,“AI将成为智能电视原生能力,推动视听、交互、服务体验全面升级”。但是,目前能撬动彩电市场的,恐怕不能只是“家庭娱乐终端”的定位。
  “2025年全国电视平均开机率预计仅为30.2%,创下近十年新低。”这是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而回望2015年,这一数字为70%。十年间,电视在家庭中的地位可谓“一落千丈”。
  市场数据同样不容乐观。洛图科技(Runto)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电视出货量为2.01亿台,同样是近十年新低。尽管2024年各项体育盛会给电视行业带来短暂回暖,但距离行业巅峰时期仍有巨大差距。
  “市场低迷源于时代变迁和用户习惯的深刻改变,同时也暴露了传统电视在软硬件方面的固有缺陷。”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秘书长董敏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传统智能电视普遍面临内容获取困难、操作逻辑复杂、个性化推荐不足等痛点,尤其对老年和儿童群体不够友好。”
  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的调研数据显示:高达七成的用户抱怨传统电视“操作太复杂”,六成中老年群体 “找不到想看的”;消费者早已不满足于被动“看”电视,他们渴望的是轻松掌控和个性满足。
  聚好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对此深表认同:“传统电视的‘颓势’,根源在于交互不便捷、玩法单一、缺乏情感连接。”
  业内普遍认为,AI技术,恰好可以成为突破这些困局的关键钥匙。
  AI构建的“感知-理解-响应”智能闭环,精准切中了上述痛点。通过语音、图像识别、手势控制等多模态交互方式,用户与电视的互动变得前所未有的简单便捷。例如,长虹AI电视利用声纹识别技术,能直接定位到用户需要的特定剧情片段;有的AI电视还能支持手势隔空操控替代传统遥控器,大幅降低了使用门槛。这些“零学习成本”的交互革新,尤其受到老年用户和儿童群体的欢迎。
  更关键的是,AI能真正满足电视“千人千面”的个性化需求。系统通过持续学习用户行为,不仅能精准匹配偏好内容,更能预判用户需求。例如,若用户习惯每晚8点观看综艺,AI会自动在该时段推送的节目,并智能加载至上次播放进度。这种“主动服务”模式显著提升了用户黏性。据市场调研数据反馈,搭载成熟AI推荐功能的电视,其用户日均使用时长比传统电视高出约30%。
  如今,一场围绕AI的竞逐正在电视企业间展开。长虹、TCL、海信、创维、小米、华为、三星、LG等主流电视厂商悉数入局,甚至连以白色家电见长的海尔也跨界而来,意图在AI TV市场中分一杯羹。市场调研机构GfK发布的《开启客厅娱乐新时代AI TV消费趋势白皮书》预计,2027年AI TV市场规模将突破500亿元。
  警惕AI沦为“花哨附加项”
  当AI技术被电视行业寄予厚望,质疑之声亦如影随形。争论的核心在于:电视的本质功能是显示,电视真的需要AI吗?众多“AI电视”汹涌而出,现实体验能否满足预期?
  事实上,AI电视在现实体验中确实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某品牌的AI遥控器取消了所有物理按键,用户通过多层复杂的语音指令才能完成简单的信号源切换;某些产品的“手势控制”功能因识别精度不足、操作逻辑复杂,被用户戏谑为“返祖行为”,终形同虚设;某款AI电视溢价超2000元,但消费者对产品的智能化感知并不明显,感觉“花了冤枉钱”。
  业内人士表示,AI赋能电视的核心价值应是化繁为简、精准服务、提升效率、创造可感知的价值,而非用技术噱头制造新的使用壁垒、增加用户负担。
  “产业内目前不排除部分电视产品存在‘为AI而AI’的功能堆砌、夸大宣传等现象。”董敏指出,但这并不代表电视不需要AI,而是需要“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场景化AI”。
  “脱离实际使用习惯的强加AI功能终将沦为华而不实的‘花哨附加项’,这样的AI电视产品也将难逃被用户弃用的命运。”聚好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指出,AI功能设计避免沦为“伪需求”的核心在于,坚持以用户需求为中心,聚焦高频使用场景,确保技术的应用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体验提升和效率改善。
  具体来说,当前电视的AI能力仍需聚焦音画升级、响应速度和个性化推荐等刚需。
  GfK结合市场调研分析指出,目前,用户对AI电视的核心诉求集中在三方面:一是更沉浸化的音画效果,89%的用户重视屏幕分辨率、刷新率及音质增强,AI画质优化、动态补偿等是关键;二是更多元化的智慧交互,76%的用户期待语音、手势及设备互联,如游戏模式快速唤醒、IoT控制家电;三是更定制化的模式界面,64%的用户需要个性化内容推荐和人性化界面,如儿童模式、长辈模式。
  电视功能拓展的又一机会
  显示技术一直是电视行业的护城河,但从4K到8K,画质提升带来的边际效用已逼近用户感知的阈值。AI技术通过强大的算法优化,尝试“软件定义硬件”的突破——例如,海信的AI画质引擎能将普通片源实时优化至接近HDR的视觉效果;三星的Vision AI则能智能分析场景,实时提亮暗部细节,保留更多画面信息。这相当于用AI技术的软能力拓展了本来由硬件承载的显示体验。
  而当参数也难以有效打动消费者时,AI给电视产品带来了新的可能性。甚至,未来AI电视的功能边界将突破传统的“观影、娱乐”范畴。
  AI电视可以是智能家庭的中枢管家,无缝联动灯光、空调、安防等设备,构建“主动居家服务”场景;它也可以化身为贴身的个人“秘书”,帮助用户高效制定计划、精准查询信息、答疑解惑,甚至提供生活建议。这种“内容+服务”的深度融合模式,将电视从单一的视听设备,升级为智慧家庭生活的核心入口。十多年前,终端产品面临第一轮智能化浪潮时,就曾经出现过智慧家庭的“入口之争”,而AI的应用,无疑是彩电、白色家电、小家电等终端智能化的“二次革命”,也将为入口争夺战带来新的变量。
  AI带来的服务质量的提升,不仅带来了产品应用价值的跃升,更催生了全新的商业价值空间:通过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自然沉淀的行为数据,电视厂商得以构建更为精准的内容分发平台、健康监测服务、智能家居控制中心等增值服务矩阵。例如,电视品牌可与健康机构深度合作,基于AI健康监测功能提供增值的健康管理订阅服务,开辟新的收入来源。
  通过“硬件+AI算法+生态服务”形成的闭环体验,将逐步释放AI电视的价值。据IDC测算,到2026年中国家庭场景数据服务市场规模将达3800亿元,其中电视作为核心入口将“分食”45%的市场份额。
  对此,董敏建议,电视厂商应思考如何通过AI不断拓展服务边界,积极培养产业生态,实现产业价值的“可持续发展”。当然,用户数据的合规利用与价值挖掘,将成为未来竞争的关键。
关键词:AI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稿件以电子文档的形式交稿,欢迎大家砸稿过来哦!

联系邮箱:3342987809@qq.com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出处:维库电子市场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维库电子市场网,转载请必须注明维库电子市场网,https://www.dzsc.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出处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出处,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维库芯视频>>

当硬件工程师的项目下班之前要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