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外媒报道,在当今的存储
芯片市场,
美光科技和 SK 海力士无疑是两颗备受瞩目的明星。这两家公司高度专注于 DRAM 和 NAND 的生产,在企业级 SSD 和高带宽
内存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然而,它们的发展历程却因英特尔而截然不同,一家仿佛受到了诅咒,另一家则获得了恩赐。
美光科技:与英特尔合作的坎坷之路 美光公司成立于 1978 年,初是一家半导体设计公司。在其发展过程中,美光进行了一系列的业务拓展和收购,涉足了多个领域。1981 年开始生产 65K DRAM 芯片,1984 年首次公开募股。此后,美光还收购了 Netframe
服务器业务、雷克沙等。2005 年,美光通过与英特尔的合资企业进入闪存业务,并在后续进行了多笔收购,拓展了内存业务。
然而,2013 年美光加入英特尔的 Optane 3D XPoint 存储级内存业务,成为了其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大失误。尽管英特尔在傲腾芯片上投入了大量资金,但这项技术始终未能成功实现量产,无法降低单芯片成本以实现盈利。八年后,美光公司于 2021 年 3 月取消了合作,彻底退出了傲腾芯片的生产。而英特尔也在 2022 年中期停止了傲腾芯片业务。
这一决策对美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 2013 年至 2021 年的 Optane 期间,美光将生产能力和资金从 DRAM 和 NAND 转移到 Optane,导致其在收入增长方面受到了阻碍。从美光公司 2016 年至今的收入和利润情况可以看出,其呈现出明显的短缺和过剩、高峰和低谷模式,这也是 DRAM 和 NAND 市场的典型特征。如果美光没有将资源投入到 Optane 项目,从收入角度来看,它可能会成为一家更大的公司。
SK 海力士:借英特尔业务实现腾飞 SK 海力士的历史相对较短,它由郑周永于 1983 年创立,初名为现代
电子工业株式会社。在其发展过程中,SK 海力士经历了多次重组和业务调整。2001 年,其核心业务更名为海力士半导体,并从现代集团分拆出来。2012 年,SK 海力士被 SK 电讯以 30 亿美元收购,并更名为 SK 海力士,此后专注于 DRAM 和 NAND 芯片的生产,逐渐蓬勃发展。
2017 年,SK 海力士作为贝恩财团的一部分,收购了陷入财务困境的东芝存储系统 NAND 业务的大部分股份。2021 年,SK 海力士以 90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英特尔的 NAND 业务,并将其并入 Solidigm 部门。这一收购使其在高容量 SSD 市场占据了有利地位,巩固了其对 DRAM 和 NAND 的双重关注。
此外,SK 海力士还成功阻止了西部数据与铠侠的合并。如果合并成功,铠侠与西部数据的业务将拥有比 SK 海力士更大的 NAND 市场份额,并采用单一的 NAND 技术栈,从而降低成本。而 SK 海力士拥有自己的堆栈和 Solidigm 的堆栈,目前市场份额位居第二。
在高容量企业级 SSD 市场,Solidigm 于 2024 年率先推出了 61.44 GB 的 QLC SSD,并于年底推出了 122 TB SSD,满足了快速访问生成式 AI 处理所需海量数据的需求。美光公司也在 2024 年晚些时候推出了自己的 61.44 TB SSD。
在高带宽内存(HBM)市场,SK 海力士于 2024 年开始量产,并已成为英伟达 GPU 服务器所需此类内存的主要供应商。截至 2025 年第一季度,SK 海力士占据了 HBM 市场 70% 的份额,美光和三星则瓜分了剩余份额。美光表示,其 2025 年的 HBM 产能已售罄,而三星的 HBM 芯片正在接受。
从收入情况来看,2023 年年中,在 DRAM/NAND 市场供过于求的情况下,SK 海力士和美光的营收不相上下。但此后,SK 海力士在 HMB 的带动下,营收增长更快,与美光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除非 SK 海力士出现失误,美光似乎不太可能迎头赶上。美光在 DRAM 市场迎头赶上的可能性可能包括尽早进入 3D DRAM 业务,而在 NAND 市场的追赶可能更依赖于收购。
英特尔的影响:截然不同的命运 英特尔对美光和 SK 海力士的影响截然不同。美光受困于亏损且前景不妙的 Optane 技术,而 SK 海力士则借助收购英特尔的 NAND 业务,在 NAND 业务中实现了飞跃。英特尔时任执行官帕特?基辛格曾表示,英特尔根本不应该涉足内存业务。这一决策给美光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却让 SK 海力士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了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