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互联网大会在京举行。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互联网协会原理事长邬贺铨在大会开幕式上表示,AI对互联网流量贡献巨大,并改变流量的结构和区域格局。技术与需求将推动单智能体发展到多智能体协同,还将向智联网(IoA)发展,互联网已进入智能体时代。
AI重构流量 近年来,互联网流量增量近半由AI贡献。2024年中国南北向和东西向流量因AI而分别增长42%和6%。2024年下半年,全球互联网流量得益于AI几乎从零增速提到17.2%。据MIT 2024数字生态报告,AI原生应用占移宽流量的60.9%。Cloudfare报告指出,AI对2024年流量增量贡献为42%。
邬贺铨指出,AI正重构互联网流量结构与区域格局。首先,AI颠覆传统“下行主导”模式。上行流量占总流量之比从传统的10%-15%因AI而增长到40%-50%。智能体需持续上传环境数据,单设备上行数据量提升3倍。DeepSeek、M
ICrosoft、Copilot等AI应用实测显示,其上行流量占比达到26%,而且多模态交互场景将进一步推高上行占比接近50%。
其次,
核心网压力转移至边缘层。边缘节点流量占总流量之比从传统10%-15%因AI而增加到65%。多智能体协作通信使得节点间交互流占总流量之比增加到25%,加上为支持本地决策,对上行数据处理的流量(占总流量40%),上传到核心网的流量仅占35%。
流量类型、流量结构、流量密度均因AI增长而发生变化。流量类型方面,南北流量主导增强。AI交互场景使终端用户-
数据中心流量占比升至75%。边缘AI部署将新增30%的本地化流量。东西流量跃升,智能体间协同通信推动数据中心间流量增长。
流量结构方面,传统SEO(搜索引擎优化)点击率下降20%-40%。流量向AI对话头部集中,AI优先引用权威来源,如研究机构、媒体等,中小网站流量被稀释。
流量密度发生变化,单位流量价值密度上升,整合多源数据生成的内容包含更多信息量。多模态AI使单次交互数据量提升5-8倍。AI服务单用户流量消耗加大为传统应用的3倍。
从生成式AI到智能体 据CN
NIC统计,2024年底,中国网民中2.49亿人使用生成式AI产品,占网民17.7%。邬贺铨表示,2025年DeepSeek等大模型崛起,使用AI产品的我国网民升到5.7%,占网民总数超40%。中国日均Tlken消耗量2025年初为10万亿,同比增100倍。目前,我国AI应用主要是2C,依托抖音微信
插件等快速渗透,覆盖娱乐、生产力工具等,月活占比超60%。
然而,邬贺铨指出,紧靠生成式大模型在商业上很难形成闭环,企业从生成式AI向智能体和群智协同发力,AI应用期待产生大的突破。
生成式AI可根据提示词生产内容,但缺乏持续目标跟进、主动发起任务及对物理世界的感悟能力,仅起到“助手”。为了补充大模型对于物理世界感悟不足,智能体增加了思考,调用工具和行动闭环的过程,会在一个限定数据环境下,执行一个目标较明确的任务,一定上起到了代理的作用。
然而,智能体还缺乏因果的推理能力,如果处理一些时间变量,还有复杂问题的时候,它是不稳定的。并且智能体的执行以及回答问题,大部分取决于提问词的水平,对于提问题是很敏感。那么,就要从智能体发展到多智能体的协同,即从AI Agent到Agentic AI。
Agentic AI(智能体协同群)新增中心化编排层,协调封闭系统内具有统一复杂目标的多智能体合作,通过共享记忆库,实现知识继承与反思,打造多智能体协作生态,成为“超级代理”。
然而,智能体间通信语义模糊性、不可预测、错误放大、协议失败与责任认定等成为挑战。那么智联网(IoA:Internet of Agents)应运而生。智联网以区块链/联邦学习等分布式协议实现开放式异构智能体间跨域协作。应用于智慧城市、智能制造、跨域应急等“数字化身”。同时也存在一些挑战,如智能体注册与发现、异构智能体互操作、共识与分级决策、故障触发责任区重组与自愈容错等。
邬贺铨指出,技术与需求将推动单智能体发展到多智能体协同。从“工具辅助”迈向“自主协作”,AI正从单点效率工具(AI Agent)进化为系统性生产力引擎(Agentic AI),还将向Internt of Agents(IoA)发展,扩展应用领域,同时为通用人工智能探路。
“未来十年,将是智能体互联网发展的关键时期”邬贺铨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