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走向规模化

类别:其他  出处:网络整理  发布于:2008-11-08 11:17:04 | 902 次阅读

  改革开放30年来,黑龙江省信息产业发展迅速,目前已形成了以通信广播、计算机及外设、软件、家电、机电一体化、敏感技术和新型元器件等产品为主的产业格局。截止到2007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已达160亿元,同比增长10%,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17.5亿元,同比增长13.2%,工业增加值完成 36.5亿元,同比增长19.1%,为全省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

  电子产品制造业蓬勃兴起

  黑龙江省电子产品制造业自上世纪60年代初成功地研制出我国台袖珍式晶体管收音机开始起步,到上世纪70年代形成年产百万台收音机的生产能力,经过艰苦创业,初步奠定了电子产品制造业发展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几年来,全行业坚持“改革开放,抓住机遇,加速发展”的方针,通过招商引资和与国内外企业集团的合资合作,促进了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使制造业规模迅速扩大,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九五”期间实现了年产百万台彩色电视机、年工业总产值超百亿元的“双百”新纪录,在全国各省市电子信息产业排序中由“八五”时期的第23位,跃居到第16位,并以年均增长37%的速度实现了快速发展和历史性跨越,成为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和新兴产业之一。

  进入新世纪,黑龙江省电子产品制造业在“九五”高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稳步增长,产业已粗具规模。目前,全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企业有52家,全部企业总资产112.4亿元,其中:固定资产净值34.37亿元。形成了通信广播设备、计算机及外部设备、新型家用电子产品、敏感元器件与新型元器件、机电一体化产品和各类电子信息应用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能力。尤其是为传统产业改造和升级换代提供服务的电力电子、汽车电子、金融电子、敏感元器件及传感器等产品均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和潜力,正在向规模化方向发展,并努力争取尽快建成产业基地。

  软件产业方兴未艾

  从1998年开始,黑龙江省省委、省政府将发展软件产业列为信息产业主要工作任务,作为重点工作专题推进落实。2001年,省政府设立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软件产业发展,到2005年年底,共扶持软件项目311个,扶持资金超过1亿元,对全省软件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现黑龙江软件认定企业345家,登记软件产品达761件。软件销售收入超过1000万元的软件企业37户,软件销售收入超过5000万元的软件企业12户,软件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软件企业6户。2000年软件行业销售收入10亿元;2003年软件行业销售收入24.8亿元。2000年至2003年全省软件产业年均增长率35%。到2007年,黑龙江省软件行业收入突破50亿元,软件出口额2000万美元,同比增长40%。2007年年末,全省软件企业从业人员数达到3万人,同比增长22.2%,15家软件企业通过CMM/CMMI评估,6家软件企业上市。

  按照黑龙江省电子信息产业“十五”规划目标,投资建成了哈尔滨软件园和大庆北方软件园。组建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计算机网络与软件测评中心,承担着软件产品测评、计算机网络工程检测、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企业资质、IT技术培训等各项任务,为软件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先进的软件开发平台和更加优良的发展环境。在良好环境下,软件企业得到迅速发展,黑龙江软件企业在全国百强软件企业和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榜上有名。2003年7月17日,信息产业部公布的2003年全国软件产业规模前100家企业名单中,黑龙江省2家企业榜上有名,哈尔滨亿阳信通股份有限公司排序42,黑龙江省大通实业集团第84位。哈尔滨亿阳信通股份有限公司、哈工大首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黑大同庆软件工程股份有限公司3户企业被认定为2003年度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企业。亿阳信通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软件工程有限公司、黑龙江国脉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哈尔滨新中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黑大同庆软件工程股份有限公司5户企业被认定为2005年度国家规划布局的重要软件企业。

  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

  黑龙江省是以传统产业为主导的资源大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发展信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黑龙江省信息化组织机构基本上与国家信息化发展相适应,1995年6月建立了黑龙江省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1997年3月成立了黑龙江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从此,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在组织机构建立健全的基础上,步入有计划有组织整体推进阶段,信息化建设得到了全面推进。改革开放30年来,信息化推进成果为显著的时期是1997年开始到现在的10年。

  1997年10月,黑龙江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召开规划工作组成立暨次工作会议,编制《黑龙江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2000年,又根据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制定《黑龙江省“十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同时编制了网络规划、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市(地)规划等一系统保证信息化推进和产业发展的规划方案。并通过研究信息产业核算问题、信息化和信息技术研究、有线电视网建设、政府上网工程、企业信息化现场会等专项工作来有效地推进了信息化建设工作。同时,加强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电信光纤干线传输网络、广播电视光缆传输干线网和数据库等,推进重大信息化工程和行业信息化建设。

  服务外包产业潜力巨大

  黑龙江省从2006年开始将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作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切入点,以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几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省领导多次批示有关部门,要求做好服务外包产业宣传、调研,着手编制产业规划、研究制定产业扶持政策等基础工作,引导产业健康发展。2007年3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文件下发以后,省委、省政府紧紧把握国家政策机遇,在省十次党代会钱运录书记的报告中明确要求“积极承接外包服务转移,建设服务外包基地”;省十届人代会第六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以信息技术和业务流程服务外包为重点,积极承接外包服务业转移,在哈尔滨和大庆开发区建设服务外包基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为黑龙江省加快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7年4月18日,省政府成立了由19个省直部门以及哈尔滨、大庆和齐齐哈尔市政府组成的“黑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起省级部门联动、省市互动的工作机制。在工作推进过程中,重点实施了示范区培育工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服务外包规模企业培育工程、百千万服务外包人才工程这“四个工程”。编制了《黑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并于2007年7月颁布实施。《黑龙江省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即将出台,同时启动了哈尔滨、大庆和齐齐哈尔三市的服务外包园区建设。商务部、科技部等单位已经批准大庆服务外包产业园区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区”;哈尔滨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园项目建设已立项;国家测绘局和黑龙江省政府等单位决定共建黑龙江省地理信息产业园。同时,按照“十一五”期间培育1个服务外包示范区,4个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区,20家承接国际、国内服务外包业务的规模企业工作目标,重点加强了服务外包基地和示范区建设。

  相关链接

  黑龙江电子信息产业主要成果

  微电子技术及产业。一是集成电路设计技术,从1988年开始,哈工大开展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研究和相关工具开发工作。代表性成果有熊猫系统、集成电路CAD分析工具、VHDL-AMS,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从1988年开始,哈工大开展微处理器(CPU)芯片的研制工作,于1993年完成了款16位处理器芯片的设计。二是材料、器件、工艺技术。硅外延片“双吸出技术”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3等奖。8233厂用此技术生产的硅外延片制造的大功率晶体管成品率大幅度提高,销售到全国16个省市,1983年被评为黑龙江省优质产品,1986年被评为优质产品。

  新型元器件。一是光电子器件。1998年组建“黑龙江省准分子激光重点实验室”。“七五”至“十五”期间,在高功率脉冲气体激光器与纳米功能材料研究领域中,完成了十余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863计划”项目,攻克多项世界性技术难关,获高新技术40余项,创立了11个“高技术群”。二是电力电子。主要以电力系统自动化为研究方向和应用领域的科研开发。三是敏感元器件及传感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九研究所是从事敏感元件和传感器技术研究、产品研发、系列化生产的一类骨干研究所,先后承担课题500余项,其中180余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0余项,取得30余项。

  软件产品。全省软件企业开发新产品500多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300余种,有69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7户企业的34种产品打入国际市场。重点软件产品:并行数据库管理系统(PDWMS)、网络安全软件、ERP管理软件、地理信息系统(GIS)、汉字输入系统、信息数据仓库系统、智能客户服务系统、地方税务系统税收管理软件、数字化城市软件系统等产品。

  欢迎转载,信息来自维库电子市场网(www.dzsc.com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稿件以电子文档的形式交稿,欢迎大家砸稿过来哦!

联系邮箱:3342987809@qq.com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出处:维库电子市场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维库电子市场网,转载请必须注明维库电子市场网,https://www.dzsc.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出处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出处,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相关资讯

热点排行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