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代吴凯:发展储能产业不能再走先求速度再求质量的老路

类别:行业访谈  出处:中国电子报  发布于:2023-11-10 10:04:03 | 1814 次阅读

 “储能已从研发示范阶段转向快速商业化推广。”11月9日,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学家吴凯在2023世界储能大会主论坛上表示,要实现储能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做到可信赖、可持续。
 储能安全亟待提升
 当前,全球能源结构加快调整,正在进入由非化石能源主导的新阶段。发展新型储能对于消纳新能源、增强电网稳定性、提升能源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和综合效率等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吴凯指出,储能已从研发示范阶段转向快速商业化推广。作为新能源规模化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储能既涉及生命财产安全,又触及电力系统运行安全,试错成本极高,不能走先追求速度再追求质量的老路,必须从一开始就坚持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近年来,新型储能产业快速发展,不仅做消费类电池和汽车电池的企业开始做储能电池,其他行业如地产、家电、服装、食品等,都纷纷跨界做储能,储能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储能电站火灾概率约为1.52%,和国外相比,我国储能电站事故率相对较低。
 “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电池材料体系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和国外相比,我国储能电站使用率较低,安全问题还未完全显现。”吴凯表示,要实现储能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做到可信赖、可持续。而安全体系正是实现储能行业实现可信赖、可持续的“基石”。
 让储能从能用到敢用、好用
 实证标准是实现储能行业可信赖、可持续的关键。在吴凯看来,储能作为基础设施,使用寿命至少要达到10—20年,同时,储能设备还需要在多种复杂环境和应用条件下,确保安全、稳定和高质量运行。“目前,行业仍没有对储能电站系统级别的安全可靠性测试和验证标准,对于储能系统生命周期长短和循环寿命次数,大多靠企业口头承诺。”吴凯称。
 据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统计,前期投运的功率型储能,预期运行寿命为10年,但实际中,运行不到3年就已经大面积退役;投运的能量型储能,预期运行寿命为20年,而目前实际运行寿命仅有3—5年,且年循环次数大部分不到设计值的一半。美国能源部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全球先后部署锂电池调频项目共计169个,总装机规模1.3GW。其中,续航30分钟的调频项目基本因为储能实际运行寿命严重不足、过早退化而退役。
 对此,吴凯建议,行业围绕大容量、高安全、高可靠储能的系统并网运行,建立完善的测试评价标准体系,构建高标准的测试与实证平台。针对电池寿命等关键指标形成行业公认的、可靠的实测标准,并对储能设备的并网适应性进行测试实证,模拟储能在过电压、恶劣环境、火灾、自然灾害等多种条件下的真实表现;通过半实物仿真与实证数据,做到在并网运行前就让储能得到实证验证,真正实现从能用到敢用、好用的蜕变。
 虽然短期内,储能产业的发展仍面临不少挑战,但是吴凯对其长期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他表示,储能能够解决新能源“看天吃饭”的问题,只要跨越质量、安全、实证的一道道坎,其功能和价值将无可替代。
 吴凯希望,行业能够打造一个共享技术、分享数据、分享信息、生态共融的产业平台。在这个生态里,既可以有储能、有源网荷,还可以有能源交通、港口文旅等各行各业,推动储能在更广泛场景的共融发展。
关键词:宁德时代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

稿件以电子文档的形式交稿,欢迎大家砸稿过来哦!

联系邮箱:3342987809@qq.com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出处:维库电子市场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维库电子市场网,转载请必须注明维库电子市场网,https://www.dzsc.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出处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出处,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热点排行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