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媒体报道,苹果在与国产手机厂商的较量中逐渐陷入困境。这一局面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国产手机品牌在技术、创新和性价比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另一方面则是苹果品牌溢价能力的大幅下滑。
研究机构 Counterpoint Research 的报告显示,预计 2025 年第二季度中国智能手机销量将同比略有上升,华为和苹果成为引领增长的两大品牌。其中,苹果在 5 月份实现销量增长,主要得益于 iPhone 16 系列的活动,特别是 iPhone 16 Pro 和 iPhone 16 Pro Max 的降价策略。凭借这一举措,苹果 iPhone 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在今年第二季度实现了两年来的首次增长。
然而,与竞争对手华为相比,苹果的增长速度仍显逊色。华为在该季度的增速达到了 12%,而苹果仅为 8%。这一差距凸显了苹果在市场竞争中的压力。
对于苹果而言,当下正面临着一个关键的抉择:如果不能持续降价,iPhone 还能否获得中国消费者的青睐?此前,iPhone 16 Pro 128GB 版本首次加入国补,价格从原价 7999 元降至 5499 元,降幅高达 31%。尽管只是 128GB 版本,且部分用户购买后会选择第三方升级存储,但这一降价活动依然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关注和购买。这表明苹果在中国市场仍具有一定的品牌号召力,但在当前智能手机市场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价格因素已成为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关键因素。
如今,大部分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已经发生转变,不再将 iPhone 与 “面子” 划等号,而是更加注重产品的性价比。在理性消费的背景下,苹果是否能够将大降价常态化,成为了苹果 CEO 库克必须要面对和抉择的重要问题。如果持续降价,虽然可能在短期内刺激销量增长,但也可能对品牌形象和利润空间造成一定影响;而如果不降价,苹果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可能会面临更大的挑战。苹果需要在销量增长和品牌价值维护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制定出适合中国市场的营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