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充分发挥计量在产业发展中的基础保障作用,相关部门制定了《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行动方案 (2025—2030 年)》,旨在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该行动方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为目标,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集成电路、仪器仪表等重点产业领域。通过梳理重大计量需求形成重点项目,依托重点单位协同攻关,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计量问题,强化技术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成果转化,推动 “溯源链、创新链、产业链” 融合发展,使计量成为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催化剂和引擎。
- 新一代信息技术:聚焦未来先进信息化芯片研发、高精度时间频率服务、新型显示产品测评等方向,开展计量关键技术攻关。加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计量评价平台建设,提升信息技术领域计量测试能力,形成典型领域应用示范。
- 人工智能:针对集群智能感知、人工智能传感、人工智能大模型、智能制造等新型技术,开展人工智能算法计量测试关键技术研究及体系建立、自主无人系统关键性能与系统计量等研究。建设跨领域的人工智能计量测试平台,推动建立人工智能风险等级测试评估体系,完善产业计量测试基础保障体系。
- 航空航天:围绕宇航重大工程、商业航天、商用飞机、航空发动机、低空经济等需求,开展航天器在轨运行、卫星遥感与通信、空间探测等关键共性计量技术研究。研制空间用量子自然基准的原理样机,解决空间站长期在轨真空泄漏和材料放气率测量难题,攻克低空航空器关键参数测量校准技术,形成典型应用示范,带动航空航天技术协同创新。
- 新能源:面向太阳能、风能、核能、氢能等领域,围绕关键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化发展、能源生产储运基础设施建设等计量需求,开展新能源汽车充换电、核电安全运行等关键共性计量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建设新能源智能安全评价与计量测试平台等能力,实现新能源多元协同发展。
- 新材料:聚焦先进钢铁、有色金属、无机非金属等材料性能及成分控制、生产加工及应用等计量测试需求,开展专用计量测试装备、方法研制。建设质量技术基础公共计量服务平台和联盟,完善新材料计量测试和质量评价体系,提高新材料质量稳定性和服役寿命。
- 高端装备:针对新一代智能交通装备、电力装备、工业母机等领域,围绕装备智能化、绿色化、国产化发展需求,开展运动学参数量值溯源、新一代高速度等级轨道交通装备测量等研究。建立交通装备智能传感器计量测试等平台,补齐高端装备技术短板,推动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
- 生物医药:面向生物技术、诊疗装备和药物研制等人民生命健康重点领域,聚焦药品、疫苗、先进诊疗技术等方向,开展计量检测和质量评价关键技术研究。推进多学科融合发展,加快相关技术产品转化和临床应用。
- 量子科技:根据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高速发展的需求,开展量子传感、量子效应和量子调控关键技术研究。攻克新一代计量基准量子化、计量标准小型化、量值传递扁平化等量子精密测量关键技术,提升极端条件和复杂环境下的精密测量能力。
- 集成电路:聚焦集成电路核心计量技术支撑,重点攻克扁平化量值传递等技术难题,突破晶圆级缺陷颗粒计量测试、集成电路参数标准芯片化等瓶颈。布局新型原子尺度计量装置、标准和方法创新,形成服务集成电路的计量体系。
- 仪器仪表:围绕仪器仪表前沿技术创新、重大应用场景需求,开展毫米波、太赫兹电子仪器仪表等高端计量仪器关键共性计量技术研究。解决中高端产品计量测试需求,助力提升产品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推进仪器仪表国产化替代。
该行动方案在组织实施方面有明确的步骤。首先,市场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开征集项目立项需求,建立项目库,并成立库进行项目审核。每年从项目库中遴选重点项目,明确牵头单位和参与单位。各牵头单位负责制定项目推进计划,加强协同攻关。同时,建立全过程管理制度,加强项目监督检查,每季度督导,每年底全面总结评价。强化评价结果应用,推动成果转化应用,通过现场推进会、成果展示会等形式宣传推介,搭建转化应用平台。
各中央企业和省级市场监管、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计量的重要作用,广泛宣传并组织有关单位积极申报项目,对重点项目给予支持。